兩題

【聯合報/李有成】

我問土耳其朋友阿里 一個有關身分的問題

我問土耳其朋友阿里一個有關身分的問題:
「究竟你是歐洲人,
還是亞洲人?」

時間:2006年9月14日
地點:西班牙東南部的穆西亞城
場合:一個討論文學中國族與身分的學術會議

阿里怔了怔,彷彿無法置信:
「這是政客的問題,
因為政客沒有能力解決問題,
只好不斷製造問題。」

我低頭默然神傷:
我是個學者
卻問了我的朋友阿里一個政客的問題。

卡拿

歐默特一早
自彈影火光的夢中醒來
他血絲著眼
走到盥洗間,打開水龍頭
鮮紅的血自水龍頭流出

歐默特默默怔住:
從特拉維夫到卡拿
有一道細微的血管———
阿巴斯的血管
只有十八個月大
來不及賁張,來不及碩壯的
阿巴斯的血管。

從卡拿到特拉維夫
在戰機與炮火聲中
來不及,一切都來不及的
阿巴斯———

曾經發生奇蹟的卡拿
再也沒有奇蹟。

後記:2006年7月31日凌晨一點鐘左右,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後的第十八天,以軍戰機以兩枚炸彈轟炸黎巴嫩南部一個叫卡拿(Qana)的鄉鎮。炸彈擊中一幢三層樓房,造成六十多位黎巴嫩人死亡,其中三十四位是兒童,最小的一位叫阿巴斯哈薩姆(Abbas Mahmoud Hashem),只有十八個月大。大約十天之後,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卻在安全理事會召開的一次會議中語帶感傷地說:「看見孩子長大成人是最美麗的事。」以色列辯稱轟炸前曾經呼籲當地居民離開卡拿,但是大部分居民既沒有能力,也沒有交通工具逃命。此次血腥屠殺激起全球公憤,國際人權組織「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稱此為「戰爭犯罪」(war crimes),連一向為以色列撐腰的美國也感到詞窮,以色列在國際壓力下被迫停火四十八小時;不過,四十八小時後又對貝魯特及其他城鎮恢復轟炸。英國廣播公司(BBC)稱卡拿為黎巴嫩苦難的象徵。卡拿不是第一次發生這樣的慘劇。十年前,也就是1996年,以色列在一次代號為「憤怒的葡萄」(Grapes of Wrath)的攻擊行動中,以強烈的炮火襲擊卡拿,擊中聯合國派駐當地的辦公場所,造成一百多位平民死亡。據考卡拿極可能是《新約‧約翰福音》(2:1-11)中提到的加利利的迦拿(Cana of Galilee),即耶穌第一次行奇蹟,在婚宴上將清水變為美酒的地方。以色列總理歐默特(Ehud Olmert)悍然表示,不將黎巴嫩境內的真主黨(Hezbullah)趕盡殺絕,軍事行動絕不終止。此次以軍以空襲、炮擊與坦克地面部隊揮軍北上,理由是為了報復真主黨綁架了兩名以色列士兵。其實雙方軍力根本不成比例,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7月31日的報導,自以色列進行轟炸以來,已有七百五十位黎巴嫩人喪生,其中絕大多數為平民,另有近百萬人無家可歸,黎巴嫩許多城鎮斷垣殘壁,滿目瘡痍,未來二、三十年恐難恢復;以色列的死亡人數則為五十一人,其中平民有十八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nlim1987 的頭像
    sinlim1987

    I, Etcetera

    sinlim1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